民營經濟發展綜合服務平臺,真的上線了!
我不允許你還不知道,2024年12月20日,國家發改委官微正式宣告,民營經濟發展綜合服務平臺正式開通。
民營自己的服務平臺,功能強大
民營經濟發展綜合服務平臺設置惠企政策直達、發展形勢及監測評估、訴求和建議、民間投資發展、融資對接合作、學習培訓、經驗交流等7個一級欄目,發改委表示,歡迎廣大民營企業、個體工商戶等登錄民營經濟發展綜合服務平臺瀏覽政策、了解信息,反映問題訴求、提出意見建議。
大家可能都知道,環保行業中小微企業占比達到了7成以上,不過你們知道環保領域民營企業占比是多少嗎?全聯環境商會曾在報告中分析,全國累計培育出的533家國家級環境領域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中,民企占比超過了80%。所以,環保民企更應該好好利用民營經濟發展綜合服務平臺帶來的便利,以及集中采納民企建議和訴求的機會。
圖源:民營經濟發展綜合服務平臺
民營經濟政策一點通,惠企政策直達,無論是財政、融資,還是科技、扶持、稅費優惠,甚至人才和外貿信息,都能一站式獲取。
圖源:全國投資項目在線審批監管平臺
民間投資發展,直連全國投資項目在線審批監管平臺,民企可以在此看到全國推介項目,比如環保領域的文羅鎮村莊污水治理項目、大石橋市官屯鎮城市管網延伸工程、宣恩縣水環境(貢水河段)流域綜合治理項目、南和區公共供水管網漏損治理工程、湘潭縣潭潭線鎮區污水管網改造建設項目等。
圖源:全國融資信用服務平臺
融資對接合作,直連全國融資信用服務平臺,在此可查看各類信息,包括融資對接需求,融資增信服務,地方典型案例等。其中金融產品超市將各大銀行推出的適配內容均納入其中進行展示,為民企搭建了直觀了解和高效對接與選擇的橋梁。
整個平臺的功能可以說直切重點,非常具有綜合性,也具有較高的適配度,核心就是資源的整合。真正幫助民企拓寬信息渠道,提高經營效率,降低運營成本,實現資源共享,這也一直是我國在強調的,對民營企業給予切實的幫助。
環保民營之困,在價值回歸中待解
如果往前看就會發現,民企是在政府的“關注”下發展的,政策也往往給了很多的“偏愛”,比如《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的意見》、《關于強化金融支持舉措 助力民營經濟發展壯大的通知》。如果往后看,作為經濟發展主力軍,科技創新生力軍的民營企業也依然會是整體經濟穩定性和持續性的重要保障。
12月舉行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在部署2025年經濟工作時已經明確要求,“出臺民營經濟促進法”。而民營經濟促進法草案征求意見稿已經于今年11月完成了意見征集,距離正式落地又近了一步。毋庸置疑的是,環保民企在前進路上從不缺政策護航。
那么環保民企到底被困在了哪里?業界普遍認為,從大環境來說,產業發展周期帶來輪動式發展行情,非常考驗民企的判斷力和適應力。而在轉型之間,究竟是專注一個賽道還是多元化發展,如何進行未來定位和戰略布局,也很關鍵。
資源、價格、技術、市場準入等多重因素交織,讓環保企業的生存空間在精細化管理的轉變中被壓縮。更直白地說,就是內卷,總有一些企業會陷入惡性循環的“陷阱”中,從而黯然退場,這種情況在國資央企大舉攜資本入場后就更是雪上加霜。
環保人可能還有印象,2018年至2020年,環保行業有二十多家民營企業陸續引入國有資本,“環保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的風吹得很大。全聯商會每年發布的“中國環境企業50強榜單”,2018年民企占一半多,2022年就幾近腰斬,而前10在2019年僅1家民企在榜。
“國進民退”的話題曾連續兩三年都長期霸占環保界熱議榜單,但在轉型陣痛逐步消減后,業界更理性地看待和分析了這一現象。民營企業和國央企各有優勢和短板,技術和資本,創新和資源,靈活和穩定,是否能在互補中謀求共贏?
所以看到自己的優勢,聚焦核心競爭力,善于轉換思路也很考驗民營企業的生存智慧。在做工程中沒有優勢就抓運營,在運營中缺乏資源就強研發,全國布局戰線太長就先深耕區域市場,環保行業從野蠻生長走向智慧發展,民營企業也同樣需要學會從“站在風口就能飛”轉向“剩者為王”。
如果說,環保的“工程時代”是屬于資本的“游戲”,那么環保的“運營時代”到來,民營企業是否能占據更多主動權呢?
找準“生態位”,于存量市場強內核
以上,就是我們一直在說的時代的變革,邏輯的轉換,需求的更迭,價值的回歸,這種大而化之的東西也是有具現投影的。青山說,存量市場的競爭愈發激烈了,存量市場成為主戰場了,民營企業該如何“創造價值”,從“工具”完成到“戰略資源”的轉型呢?
認知,很重要。曾經很多企業在主業增長趨緩的背景下追求第二增長曲線,也有部分企業不跟風,就要做“小而美”,無論是何種路徑,只要找準自己的“生態位”就是最優選。環保行業,近兩年在“+環保”和“去環保”的選擇上就能窺得一些端倪,比如僑銀、福龍馬、新安潔、玉禾田等一批環衛企業野心勃勃瞄準“城市大管家”的位置,愣是與強行擠進環衛賽道的物業集團們開啟了反向爭奪賽。
再比如中創環保,放棄環保業務,轉投人工智能懷抱。今年8月,中創環保公告稱,控股股東4.67%的股權將被司法拍賣,隨即10月就傳來科大訊飛聯合創始人成為中創環保的實控人的消息。至此,中創環保的走向與其公開表示的“剝離虧損環保資產”“將AI人工智能、算力服務方向作為公司戰略轉型方向”的規劃達成了一致。
當然,也有走另一個“極端”的。南方泵業,光更名就更了5次,其中也探索著要自泵產業端延伸至環境治理板塊,為此還更名為了中金環境。但是8年過去,南方泵業最終認為應“聚焦先進制造業主業、減少管理層級、提升管理效率、強化南方泵業的品牌效應和公司核心競爭力”,所以由中金環境吸收合并全資子公司南方泵業,并更名。
也許有人會覺得,很折騰,但環保在線認為,拒絕躺平何嘗不是一種態度,要有闖天下的魄力,也要有審時度勢的智慧;要有戰略調整的勇氣和能力,更要有認識“生態位”的大局觀,這大約就是民營企業應該抓到的核心要義。
整治“內卷”,厘清應收賬:民企之機
說了這么多,一定會有人認為沒說到環保行業的硬傷上——應收賬款。關于環保行業的應收賬款,環保在線也一直在關注,并多次進行過探討,細節在此不再贅述?!究稍斠姡?a href="http://www.gc05.cc/news/detail/179501.html" target="_blank">環保領域應收賬款難題新解法,貴州政企三方聯手化債;
要錢難!152家A股上市環保公司應收賬款突破2000億,七成以上金額持續擴大等文】
數千億的環保“欠賬”給環保企業的發展帶來了嚴峻的考驗,經過這幾年的沉沉浮浮,在轉型陣痛的拐點上,2024年更像是成為了即將要壓倒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可以看到很多知名環保企業都無奈走上了“對簿公堂”的地步。但也就是在這一年,中央以更堅決的姿態出手了。
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解決拖欠企業賬款問題的意見》,強化了2023年國務院常務會議中審議通過的《清理拖欠企業賬款專項行動方案》提出的工作要求,與4月國務院常務會議強調的“研究健全解決企業賬款拖欠問題長效機制的舉措”相呼應。同時,上述提到的中央經濟會議后,中央財辦有關負責人公開表示,明年將“推動解決拖欠賬款問題”。
好消息是,近期東江環保和瀚藍環境的兩則公告為應收賬回款問題撥開了云霧。東江環保表示,下屬子公司收到了應收賬款回款1.12億元,瀚藍環境也公開宣布,自四季度初開始累計收到了應收賬回款約4.4億元,而且瀚藍還表示將力爭年內再解決10-15億存量應收賬款。
話里話外,不難聽出確實有點子信心在里頭。當然,這種信心是政府與企業雙方共同努力促成的,業界總結了一下,一是專項債政策的支持,二是央國企被要求帶頭償債,三是民營經濟促進法將落地,四是“化債”多元化模式的發展以及長效機制的建立健全,五是金融機構加大融資支持力度,六是企業更加關注自身風險管理,市場在多重因素的疊加下有望于2025年迎來更多的好消息。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中央經濟會議首次提出要綜合整治“內卷式”競爭,這對于環保行業苦之已久的劣幣驅逐良幣現象無疑是“良藥”。防止惡性競爭,強化行業自律,營造促行業可持續和健康發展的良性競爭氛圍,同樣有利于民營企業專注修內功。
所以,很是期待啊,環保行業的2025年將是怎樣的一次旅程,在“十四五”的終章會迎來怎樣的“完篇待續”。環保人們,相約2025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