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微山湖,乘舟犁浪,蕩漾在微山湖上,但見波光粼粼,水中魚蝦成群,白鷺翩翩起舞,蘆葦隨風飄蕩。
水流域治理見成效
深秋時節,山東省微山縣新薛河濕地,荷葉半殘,飽滿的蓮蓬挺立水中。劉昌莊村農民孟凡合指著一片荷花田說:“這就是我以前的農田,如果不是退耕還濕,這里應該種著玉米和大豆,我們正在忙著秋收呢。”
新薛河是流入中國北方大的淡水湖——微山湖的53條河流之一。這個位于微山縣境內的湖泊,水面1266平方公里,2013年將成為南水北調東線的調水通道。然而世代居住在湖邊的農民為了獲得耕地,一度在原始濕地上圍湖造田,將河流兩岸和湖灘區開發成農田,面積達38萬畝,微山湖水面因此縮減近1/5。
微山湖流域沒有入???,污染物要全部“就地消化”,過度農業開發曾對湖區自然生態造成嚴重破壞。據測算,每畝農田平均施用化肥150公斤,農藥1公斤到1.5公斤,每當湖水上漲時,化肥農藥大量流失入湖,成為湖水一大污染源。加上湖泊上游流域造紙、化工等企業的工業污染,在上世紀末,微山湖污染達到高峰,一度淪為魚蝦絕跡的“死湖”。
2002年,南水北調東線工程沿著古老的京杭大運河啟動,微山湖成為這條調水線路上重要的調蓄水庫,按照調水要求,湖區水質必須穩定達到三類水標準,治污成為了倍受污染困擾的微山湖要務。
為了徹底解決微山湖治污這個難題,從2003年起,山東啟動小流域污染綜合治理計劃。首先對上游排污企業加大治理力度,關停流域所有重污染企業。同時,在入湖河流兩岸和入湖口建設人工濕地,修復湖濱生態系統,通過發揮濕地的水質自凈能力,從根本上改善微山湖水質環境。
孟凡合2009年參加了微山縣的“退耕還濕”工程,退還出自家在新薛河入湖口的耕地。他當年1畝耕地得到政府補償500元,去年補償為400元,2014年為300元。在政府的引導下,孟凡合和其他農民在原來的耕地上種植了荷花、蘆竹、蒲草、芡實等濕地作物。
“我的收入不但沒有降低,反而比以前提高了。”孟凡合說,“原先雖說是種莊稼,但一遇大水漫灘就顆粒無收。如今種植荷花,旱澇保收,蓮子、荷葉、蓮藕都可以賣錢,一畝地收入能有1000多塊呢。”
山東省環保廳有關負責人表示,通過濕地治理污水,可以把污染治理和經濟發展結合起來,把解決農業污染與促進農民增收結合起來,把人的努力和自然凈化結合起來,終實現“人努力,天幫忙”。
如今,微山湖水質已連續8年持續改善,濕地生態系統逐漸恢復,湖水穩定達到國家三類水質標準,位于湖區的微山島鄉漁民透露,絕跡多年的小銀魚、毛刀魚等對水質要求極其嚴格的魚類再現湖中,在島上生活的漁民也主動調整養殖結構,多養魚,少養蟹,為保護湖底生態環境盡微薄之力。
中國環保部部長周生賢在考察微山湖治理時認為,微山湖治污模式破解了中國重點流域水污染防治難題,走出了符合中國實際的治污新路。
培育區域競爭新優勢
在新薛河人工濕地,放眼望去,郁郁蔥蔥的蘆竹一直蔓延到微山湖邊,蘆葦、香蒲、苦江草、荷花等水生植物高低錯落,輕盈的水鳥掠水而飛,濕地風光令人心曠神怡。
良好的生態是微山的獨特優勢和巨大潛力,微山縣立足實際,注重點面結合,持續加快生態縣建設。
圍繞打造濕地之都、濱湖新城,微山縣按照治氣當先行、治水當示范、綠化當模范的思路,制定實施了《生態微山建設三年行動計劃》。積極實施城鄉容貌提升工程“雙百會戰”,集中開展煤塵粉塵專項治理,全面提升城鄉生態面貌和人居環境。
微山縣全面實施退漁還湖、退池還湖、退耕還濕,持續加大原生態濕地保護和人工濕地建設力度,大力開展湖濱帶、河灘地生態修復??偼顿Y2.5億元、被譽為“水污染治理范本”的新薛河人工濕地水質凈化示范工程取得顯著成效后,又相繼開工建設大沙河、小沙河、微山島、南陽島、獨山島等5個人工濕地水質凈化工程,保護修復了城郭河、高樓原生態濕地。
據統計,微山湖人工濕地保護修復面積已擴大到10萬畝,人工種植面積6萬畝,微山湖流域已恢復水生高等植物68種,物種恢復率達92%;恢復魚類52種,物種恢復率達67%。
同時,針對經濟發展較快、能源結構偏重的情況,微山縣秉持綠色發展、生態崛起理念,堅持保護與利用并重、生態與發展并進,努力在轉方式、調結構中培植區域競爭新優勢。
微山縣全力抓好傳統產業改造升級,推進煤炭開采、船舶修造、食品加工等傳統支柱產業做大做強,推動自主創新,加快產業聚集,形成發展新優勢。
此外,抓好新興產業的培植壯大,大力發展鋰離子動力電池、電動汽車、光伏太陽能、稀土新材料等新興產業,著力打造國內有影響的光電新城、重要的稀土新材料產業基地。
微山縣加快推進漁湖業生態化、園區化、標準化、品牌化建設,努力實現漁湖業大縣向漁湖業強縣的跨越。
微山縣還充分挖掘獨具特色的生態、漁家、文化資源,大力發展觀光、休閑、體驗等新型業態,積極引進戰略投資,加快景區開發和配套設施建設。微山湖國家濕地公園被評為“中國魅力濕地”,成為山東省獲此殊榮的濕地。
久久為功方能重現水清天藍
微山湖水由清變污、由污轉好的歷程,是近年來我國河湖治理的縮影。它給我們沉痛的教訓,也給我們很多可持續發展的經驗和啟示。
水是生命之源,人類逐水而居,水資源環境利用的好壞關乎人類文明的存廢。在快速工業化、城鎮化過程中,我國河流湖泊污染形勢嚴峻,治理迫在眉睫。但到目前為止,我國湖泊治理收效不彰,其根本原因在于我們對湖泊生態系統的認識和如何修復至今還知之甚少,我們在構建人與湖泊和諧相處的生物鏈、生長鏈、發展鏈等方面的工作還處于初級的摸索階段。
應當說,微山湖水污染治理的成果只是初步的。視覺上初步實現“變清”的湖體,不但離湖體生態修復還有很遠的距離,而且就水質指標來講,也很容易出現反復,或許一次干旱、某個工廠的一次污水泄漏,就可能使微山湖內重現魚死草枯。從這個意義上說,治污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有關地方只有擯棄急功近利的發展觀,嚴格執法,久久為功才能重現水清天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