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有句老話說:“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在這樣的發展中,生態文明建設被逐漸“忽略”。如今,被“忽略”的生態環境開始“反擊”,迫使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其重要性,越發需要建立發展與生態和諧與共的新文明。
全面深化改革元年,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采取了一系列戰略措施,“靠山護山靠水護水”,加大了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力度,使我區在經濟發展穩步前進的同時,有效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
環境違法“零容忍”
“新疆進一步加大環境監管執法力度。持續開展環保專項行動,全疆共出動20819人次,檢查排污單位7526家,排查飲用水源地150個,查處環境案件473件,停產整治43家,取締關閉15家企業。”近日,在新疆環境保護工作電視電話會議上相關工作人員如是介紹。
新疆環保廳廳長杜力洪·阿不都爾遜指出,新疆環保廳、監察廳、中國銀監會新疆監管局等多部門聯手,對環境違法問題突出的8家企業負責人進行了集體約談,提出限期整改要求。同時,對環境容量超載區域實行限制性措施。堅持把污染物總量控制指標作為環評審批的前置條件。各地對2014年減排工程嚴重滯后的14家企業分別實施了掛牌督辦和限期整改。開展了排污許可證核發試點工作。
據了解,2015年新疆將推動新《環境保護法》的全面落實,全力推進生態環保體制機制改革,繼續強化環境監管執法,完成主要污染物減排任務,打好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戰役,并加大生態和農村環境保護力度。
2015年全國“兩會”上,生態文明建設成為聚焦點,新疆也加強生態文明建設頂層設計。新疆環保廳牽頭起草了《關于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決定》;會同自治區發改部門完成了《新疆生態環境功能區劃》修改完善工作。啟動伊犁、昌吉、阿克蘇等5個地州生態環境功能區劃編制試點工作。烏魯木齊市啟動城市環境總體規劃的編制工作。
此外,積極推進環評體制和環評審批制度改革。自治區環境保護咨詢中心平穩改制。自治區將9大類21項貼近民生、環境影響較小以及列入紡織服裝產業“三城七園一中心”的建設項目環評審批權限及竣工環保驗收許可權限下放地州市。
水,生命線
有水才有綠洲,有水便成綠洲,水是新疆的生命線。然而,新疆的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均,有限的水資源與生存發展需求之間的矛盾日益突出。
新疆水資源主要依托冰雪融水,冰川融水占地表徑流量的25%—30%。2014年3月,自治區建立了天山一號冰川保護區域,叫停一切冰川旅游活動項目,多措并舉,全力保護冰川水資源。
塔里木河流域綜合治理項目實施以來,源流向塔河干流多年累計輸水42.62億立方米,輸水結束了塔河下游河道連續斷流30年的歷史。塔河干流下游距主河道1公里以內的地下水位由至地面8米—12米回升到2米—4米,植被恢復面積達1333平方公里,植物物種由17種增加到46種,實現了“水流到臺特瑪湖,塔里木河干流上中游林草植被得到有效保護和恢復,下游生態環境得到初步改善”的規劃目標。
大力推進重點流域、湖泊水污染防治。進一步強化伊犁河流域、額爾齊斯河流域等河流的污染防治,對流域規劃進行修編;完成了中哈跨界河流聯合監測。在博斯騰湖納入國家首批8個湖泊生態環境保護試點工作的基礎上,將賽里木湖納入國家重點支持湖泊;啟動了自治區良好湖泊生態環境保護試點工作,設立了專項資金用于湖泊生態保護。
嚴格保護集中式飲用水源地。重點開展了全區城市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環境狀況評估、湖庫型飲用水水源地環境安全隱患排查核查,完成88個縣市282個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保護區的劃分,確保飲用水源地安全。
大力實施生態環保項目。截至2014年,中央和自治區累計投入4.18億元(中央專項資金2.48億元,自治區本級專項資金1.7億元),實施了以飲用水水源地規范化建設、生態修復與保護、污染源治理、環境監管能力建設等為主的生態環境保護項目,建立健全湖泊生態環境保護長效機制,湖泊水質保持穩定并向好。
加快城鎮環?;A設施建設。目前全區共建成城鎮污水處理廠71座,處理能力為237.6萬立方米/日,城鎮污水集中處理率達到79.4%。
從沙進人退到“人沙和諧”
在新疆,人與沙的關系被重新定義。2014年,新疆有773.3萬畝沙化土地重新披綠。在與風沙打了半輩子交道的奇臺縣西北灣鄉牧場村村民哈力買提眼中,這個數據直觀的表現就是:2014年揚沙天氣明顯少了,降水多了,就連他家的羊群隊伍都壯大了。“樹種多了嘛日子就好。”哈力買提開心地說。
新疆防沙治沙辦的數據顯示,新疆沙化土地年擴展速度由104.2平方公里下降到目前的82.8平方公里。防沙治沙工作已進入鞏固成果階段,防治目標將由面積擴張轉為質量提升,努力實現沙化土地零擴展的近、中期目標。然而,沙害的巨大陰影仍然籠罩在頭頂,新疆與風沙的博弈從未間斷也不可能停止。國家林業局局長趙樹叢在給的信中談道:沒有新疆的生態安全,就沒有國家的生態安全。
事實上,早在1999年,新疆奇臺縣全面打響“黃沙阻擊戰”,人工造林,退耕還林、退牧還草、天然林保護、農業節水、水土保持等農、林、水、牧各領域重點生態工程齊頭并進。如今,在古爾班通古特大沙漠上,已筑起了一道東西長65公里、南北寬3公里的“綠色長廊”。
來自新疆奇臺縣林業局的數據稱,截至2013年,全縣共完成人工造林73.9萬畝,封沙育林100萬畝,建立北部荒漠公益林管護站點5處,對489萬畝沙漠戈壁荒漠林區實行全面管護。森林覆被率由2006年的5.83%提高到了7.45%。
可貴的是,面對漫漫黃沙,新疆人學會了換一種思維看沙漠,把“綠化”與“產業化”相結合,把“治沙”與“致富”相結合,實現了生態和經濟同頻共振。幾年前,面對茫茫沙海,新疆于田縣奧依托合拉克鄉蘭干吾斯塘村村民吾斯曼·克尤木除了茫然還有擔憂,他拿什么養活一家老???現在,他找到了答案。通過在沙漠里人工定植紅柳,接種紅柳大蕓,僅此一項,每年收入近2萬元。這個村也成了遠近聞名的“紅柳大蕓致富村”。
在飽受沙害困擾的新疆和田地區,沙產業成為當地經濟發展的一大亮點。當地充分利用沙區豐富的光熱水土資源,突出以促進農民增收為重點,把防沙治沙生態建設與沙產業有機結合。目前,人工定植紅柳32.96萬畝,接種紅柳大蕓30.6萬畝,先后引進國內藥物開發有限公司,產品遠銷日本及東南亞。同時,這也是一個重新思考人與沙漠關系的新起點。
但是,生態保護意識是全民族的事,你我都需要樹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