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李勁松研究組、神經科學研究所孫強領導的非人靈長類研究平臺(蘇州)和健康科學研究所金穎研究組合作,建立了來自食蟹猴孤雌囊胚的單倍體胚胎干細胞系,為揭示靈長類動物生命規律提供了新的重要的研究工具。相關研究成果日前發表在《細胞研究》。
單倍體細胞為研究重要的生命科學問題提供了研究對象,但是,單倍體細胞一般只存在于低等生物中。能否從非人靈長類中獲得單倍體的細胞系是個挑戰性的問題。由于猴的遺傳和生理特征與人類zui為接近,因此其是開展基礎和應用生物醫學研究的*模式動物。
為了獲得單倍體的囊胚,研究人員采用了孤雌激活的方法,即將停滯在減數分裂II期的卵母細胞在體外通過化學刺激的方法誘導重新進入細胞周期,排除第二極體,使激活的卵母細胞能夠在體外發育到囊胚階段。研究人員從孤雌激活的181枚卵母細胞中獲得了70枚囊胚,建立了10株細胞系,其中有2株細胞系含有單倍體細胞(分別稱為MPH1和MPH2)。
有意思的是,MPH1在不進行任何細胞分選富集的情況下能夠在體外維持單倍體細胞超過140天,而MPH2只能維持60天左右。進一步研究發現,這一差異與細胞本身的增長速度沒有關系。由于這兩株細胞來自兩只不同的供體猴,該差異可能是兩只供體猴本身的遺傳背景差異造成的。
實驗結果顯示,食蟹猴孤雌單倍體胚胎干細胞具有典型的靈長類胚胎干細胞特征,表達靈長類胚胎干細胞特異的蛋白,能夠在體外分化成三胚層的細胞,并能夠在免疫缺陷的小鼠體內形成含有三胚層組織和細胞的畸胎瘤。重要的是,該研究證明這些細胞能夠用于體外遺傳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