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之事,民生之重。公開發布污染信息,是讓某些企業去除僥幸心理、認真兌現治污責任,也可以更好地引導公眾參與對環境的監督和保護,并敦促地方政府少些急功近利,注重發展質量。也許有時公布出來的污染信息“不那么好看”,會加重社會焦慮,形成更大“環境壓力”。但是,惟不諱疾者方可得善醫,污染信息越是嚴重,公開的必要性和作用就越大。表面看,這是一項環保對策,但在公眾環境焦慮越來越重的情形下,這是從上到下各級治理者必須選擇的路徑。
強制公開重點污染源信息,釋放出堅定而明確的政策信號,是環境治理邁出的關鍵一步。隨著污染信息越來越多的公開,污染企業所承受的將是全社會的譴責,而不再只是環保部門的壓力,這對于治本有一定益處。
據東莞環保工程相關人士介紹 以往,或因擔心引發恐慌,或是怕被追究責任,有些地方對于環境污染的習慣性做法是“捂蓋子”,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有的導致嚴重后果。比如3年前的7月,福建上杭紫金山銅礦造成汀江重大污染,直到下游近400萬斤魚中毒后,才不得不公布信息;再如今年年初,河北邯鄲大面積停水,原因是山西長治一化工廠對苯胺泄漏事故的瞞報。如果污染信息能及時公開,類似損失便能大大減少。更重要的是,當對污染信息沒有制度化的公開要求和渠道時,“能瞞則瞞”便會成為一種慣性,這不僅有損生活環境,更對經濟環境有著致命影響——顯然,越是有良心守法規的企業,用于治污的成本越高,在競爭中就會處于不利的位置。如是久之,將導致整個行業出現“劣幣驅逐良幣”的逆淘汰現象。 但從既往經驗看,一紙通知是否具有足夠效力,令人擔心。比如,有些城市所公布的“藍天指數”,因與公眾印象不符而招致吐槽;一些城市公布的PM2.5指數,有著不同“版本”;至于對污染企業重錯輕罰、明罰暗保、以輕罰將污染行為合法化等做法,更是屢有所聞。地方政府會不會囿于利益、責任、地方形象等而在污染信息公開時避重就輕、造假縮水?地方環保部門是不是都能真正挺直腰桿,對本地的重點企業較起真來?這些zui終決定著污染信息公開的政策效用。
但是,無論阻力有多大,由于這一政策在根本上是順應民意的,勢必成為公眾持續關注的熱點。所以,地方政府也好,污染企業也罷,當順時應勢,為環境治理盡力盡責;千萬不要為一時之利,逆流而動。
搜索關鍵詞:東莞環保工程 東莞廢氣治理 東莞廢水治理 東莞粉塵治理
請輸入賬號
請輸入密碼
請輸驗證碼
以上信息由企業自行提供,信息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合法性由相關企業負責,環保在線對此不承擔任何保證責任。
溫馨提示:為規避購買風險,建議您在購買產品前務必確認供應商資質及產品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