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輸入產品關鍵字:
復旦大學博導發表NEJM文章獲中樞神經損傷研究新進展
點擊次數:398 發布時間:2018-1-5
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的研究人員發表了題為“Contralateral Seventh Cervical Nerve Transfer for Spastic Arm Paralysis”的文章,報道了健側頸7神經移位術,在中樞神經損傷后慢性期上肢痙攣性偏癱的治療方面取得重要進展。這不僅為中樞神經損傷后致上肢痙攣性偏癱的廣大患者帶來福音,更為人類認識大腦、調控大腦提供新視角。
這一研究成果以Original Article(原創論著)形式公布在NEJM雜志上,文章的通訊作者為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徐文東教授,*作者為鄭謀雄、華續赟、馮俊濤、李鐵、陸曄辰博士。
中樞性偏癱是指由于腦卒中、腦外傷、腦癱等一側大腦損傷造成對側肢體運動及感覺功能障礙的一類疾病,其中痙攣性上肢偏癱是嚴重影響生活的常見后遺癥,患者表現為癱瘓上肢屈曲痙攣,喪失勞動能力和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給社會和家庭造成沉重負擔。在中樞性偏癱患者中,雖然一側大腦半球損傷難以修復,但另一側大腦半球仍保持完好。
在前期研究證實一側大腦具有同時控制雙側上肢的潛能后,徐文東教授、顧玉東院士課題組實現臨床轉化,提出治療中樞神經損傷后期癱瘓上肢功能恢復的新方法,即通過手術將健側上肢頸7神經移位至癱瘓側的頸7神經,避開損傷側大腦半球,讓偏癱上肢與同側健康大腦半球相連接,激發健康大腦半球的潛能,促使癱瘓上肢恢復功能。
研究報道該手術的II期臨床試驗結果。徐文東教授團隊通過隨機、雙盲對照、前瞻性臨床試驗,比較創新手術療法“健側頸7神經移位術”與傳統*對36名中樞性偏癱患者的臨床療效,結果發現接受創新手術治療的患者,偏癱上肢運動功能較對照組有顯著改善(P<0.001);患肢痙攣程度檢測發現即使是組間差異zui小的拇指,手術組的痙攣程度與對照組相比也有明顯改善(P=0.02)。安全性指標顯示從基線到12個月隨訪,兩組患者健側上肢的肌力、觸覺閾值和兩點辨別覺均未發生顯著改變。功能磁共振和經顱磁刺激檢查均證明手術后健側大腦半球除了支配原有上肢外,還建立對偏癱上肢的支配。
這一研究成果的發表不僅為中樞神經損傷后致上肢痙攣性偏癱的廣大患者帶來福音,拓展手外科的學科領域,更為人類認識大腦、調控大腦提供新視角,具有重要的科學意義和社會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