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煤礦礦井水處理技術起始于上世紀70年代末,大多污水治理工作都只停在為排放而治理。然而回用才是當今污水治理發展的必然趨勢,將防治污染和回用結合起來,既可緩解水源供需矛盾,又可減輕地表水體受到污染?,F國內使用的處理技術主要有:沉淀、混凝沉淀、混凝沉淀過濾等。處理后直接排放的礦井水,通常采用沉淀或混凝沉淀處理技術;處理后作為生產用水或其它用水的,通常采用混凝沉淀過濾處理技術;處理后作為生活用水,過濾后必須再經過除酚等對人體有害物質及消毒處理;有些含懸浮物的礦井水含鹽量較高 ,處理后作為生活飲用水還必須在凈化后再經過淡化處理。
一般來說,不同煤礦對出水的要求差異較大,應根據我國環保部門的要求確定處理程度,以確保出水水質。由于生活污水中的氮和磷對水體有富營養化的影響,污水處理要求有脫氮除磷的效果。
礦井污水即具有地下水特征,又受到生產過程污染,通常呈黑褐色或黃褐色,SS(懸浮物)、Fe、Mn、CODCr等出現不同程度的超標,個別礦井污水還含有氟化物及其他重金屬。相當部分礦井污水由于與煤層中含硫化合物接觸氧化形成H2SO4而使廢水呈酸性。
煤礦污水水質與一般城市污水性質類似,但不同于城市污水(城市污水中常包括部分工業廢水)。其特征可概括為:水質水量變化較大,污染物濃度偏低,污水可生化性好,處理難度小。
煤礦污水處理廠設計時在80年代采用活性污泥法處理工藝的較多,由于污水中有機物含量太低,在運轉過程中微生物得不到zui低限度的營養物質,形不成活性污泥,運轉不起來。氧化溝污水處理工藝,也存在同樣的問題,回流活性污泥回流不起來,致使原氧化溝系統變成了附加曝氣的帶狀平流沉淀池,達不到要求的處理目標。
90年代許多礦井采用二級生物接觸氧化法處理煤礦生活污水,效果很好。此工藝的特點是能適應礦區低濃度、變化大的污水,同時投資省,操作維護也比活性污泥法簡單,但該法對脫氮除磷效果較差。
90年代以來污水生物處理新工藝、新技術的研究開發應用取得了很大成就,許多新工藝應運而生,這些新工藝的共同特點是:、穩定、節能,并具有脫氮除磷等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