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的科研人員表明:少耕有利于改善籽粒蛋白質質量和面粉的加工品質,免耕+秸稈覆蓋模式對改變面條蒸煮品質有利,同時認為耕作方式對冬小麥品質的長期影響仍有待于進一步研究。免耕與秸稈還田條件下小麥出粉率提高,加工品質改善。從中可以看出不同的耕作模式對于小麥品質存在一定的差異化。面粉品質的檢測可以使用面筋測定儀等相關的儀器進行測定分析。
試驗共設4個耕作方式,即深耕(DT):收獲時保留10~15cm殘茬,秸稈不還田,7月1日深耕(25~30cm)并同時耙耱(5~8cm);免耕覆蓋(NT):收割時留30cm殘茬,人工打場后秸稈全部還田于地表;深松覆蓋(ST):收獲時保留30cm殘茬,人工打場后秸稈全部還田于地表,7月1日間隔60cm深松30~35cm;傳統耕作(CT):收獲時保留5~6cm的殘茬,秸稈不還田,7月1日翻地20cm,小麥播種前再次翻地20cm,接著耙耱、播種,其中深松覆蓋和免耕覆蓋為保護性耕作處理。同時使用面筋儀測定面筋含量。
籽粒粒徑表現為深松覆蓋>免耕覆蓋>深耕>傳統耕作,各處理間差異不顯著;籽粒硬度在深耕和免耕覆蓋間差異不顯著,但均顯著高于其他兩處理,傳統耕作又顯著高于深松覆蓋;出粉率在深松覆蓋與免耕覆蓋間差異不顯著,但顯著高于深耕和傳統耕作;灰分含時表現為深松覆蓋<傳統耕作<免耕覆蓋<深耕,深松覆蓋顯著低于其他耕作方式;沉降值和濕面筋含量表現為深松覆蓋<免耕覆蓋<傳統耕作<深耕,深松覆蓋和免耕覆蓋間差異未達顯著水平,免耕覆蓋和深耕間差異顯著;免耕覆蓋的干面筋含量顯著低于其他處理,深松覆蓋與傳統耕作均顯著低于深耕。說明深松覆蓋和免耕覆蓋雖然提高了籽粒的粒徑及出粉率,但降低了籽粒硬度、沉降值和濕面筋含量,對小麥籽粒蛋白質質量和含量產生不利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