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分是形成大豆產量的主要環境因素,人們對水分和產量的相互關系進行了很多研究,得出不少有價值的結論。在水分不足的情況下,補充水分能增加產量,如在一定范圍內(300~700mm)隨著耗水量增加,產量明顯增加,兩者呈極顯著正相關,水分的測定可以使用土壤水分測定儀進行測定分析。大豆是需水量較多的作物,在整個生長發育過程中,總需水量平均為2161mm,受其外界環境條件影響,大豆需水量變化幅度較大,一般在800~3000mm之間。根據試驗結果,大豆達到產量,全生育期需水量為,而當耗水量達到這個數值時,產量又不一定是這個數值,這說明在大豆不同生育階段,需水量與耗水量存在較大差異,其zui明顯的差異是需水量是在土壤水分滿足供應時,大豆對水分的需求,而耗水量則是田間實際消耗的水量。由于生育階段的差異,限制了大豆產量的提高,這個問題是目前大豆生產中存在的關鍵問題。有關大豆需水耗水規律方面的研究有很多,但是在白漿土區大豆需水耗水特性方面研究很少。因此,筆者在白漿土區對大豆需水耗水特征進行深入研究,以其為實現白漿土大豆高產栽培及水資源的合理配置提供理論依據。
采用土壤水分速測儀測定0~30cm(每為1層)土壤體積含水量,同時利用容重速測裝置測得對應深度容重,并計算出重量含水量。每個處理測量5點進行平均,每5天測量和補水1次。觀測不同生育期大豆植株的株高、葉片數、葉面積等,用葉面積測定儀在不同生育期測量光合作用,觀測對應葉面積以及植株功能葉的總面積,每處理測量10株取平均值。
不同水分處理對大豆株高影響較大。隨著不同水分處理降水量的增加,大豆株高亦隨之增加,且隨著生育時期推進,株高變化幅度增大。其中,以200mm處理株高zui低,初花期、初莢期、初粒期株高分別為33.40,64.17,61.83cm;處理株高zui高,初花期、初莢期、初粒期株高分別為45.2,95.00,103.17cm。初花期、初莢期、初粒期各處理株高差值分別為30.83,41.34cm。自然降水株高介于200mm處理和400mm處理之間。
不同水分處理對大豆單株葉面積影響顯著。單株葉面積在各生育時期差異較大,其中以初粒期葉面積差異zui明顯,其次是初莢期,差值分別為1508.2;初粒期、初莢期單株葉面積均以1200mm處理zui高,分別為2272.3,200mm處理單株葉面積zui低;自然降水在初花期、初莢期略低于400mm處理,初粒期高于400mm處理。隨著不同處理給水量的增加,大豆植株變高,葉面積和單株干重增加,且隨生育時期推進,增幅加大,這與孟凱等的研究結果一致;筆者研究認為,大豆各項生理指標以800~1000mm給水處理表現*。在紅光及近紅外光波段內,大豆葉片的光譜反射率均先呈上升趨勢,然后趨于平穩,到1100nm附近,光譜反射率又開始下降,其中,在710nm之后,自然降雨的光譜反射率明顯低于給水處理,并且1200mm處理的降水量的大豆葉片光譜反射率zui高。
大豆是需水較多的作物,水分不僅影響大豆植株形態生長的建成,而且還影響其生理反應,進而影響產量的高低。在大豆初莢期—初粒期間,以800~1000mm給水處理表現*,這與高振幅等的研究結果一致;大豆初莢期不同給水處理葉片的光合速率、蒸騰速率是以相近的速度增長,這與閆秀峰、董鉆等的研究結果一致。水分消耗作為大豆重要的生命過程之一,生育期內水分供應條件必將影響大豆生產能量和物質轉化的過程。通過全土層盆栽試驗,研究了不同給水處理下大豆的株高、干物重及葉面積以及光合性能,為在大豆高產栽培中充分利用有限的自然水分資源,制定*供水方案提供依據,但在大豆不同生育階段適宜供水量對大豆的生育影響方面,還有待于進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