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m3/d地埋式一體化污水處理設備
固定化微生物的固定方法
固定化方法有載體結合法、交聯法、包埋法、逆膠束酶反應系統和孔網狀載體截陷固定技術。
1、 載體結合法。
以共價結合、離子結合和物理吸附等將微生物固定在非水溶性的載體上。載體有葡聚糖、活性炭、膠原、瓊脂糖、多孔玻璃珠、高嶺土、硅膠、氧化鋁、羧甲基纖維素等。在污水處理中,這種固定方式要求生物膜載體表面具某種活性基團,通??蓪d體表面進行改性,達到攜帶活性基的目的。
2、 交聯法
將微生物與2個或2個以上的官能團的試劑反應形成共價鍵的固定方法。交聯劑有:戊二醇、雙重氮聯苯胺和六亞甲基二異氰酸酯。細胞間自交聯是自然界普遍存在的一種現象,如活性污泥系統中菌膠團的形成以及厭氧污泥床中顆粒污泥的產生均是通過細胞間自交聯實現的。為了進一步強化細胞間或酶間的這種自交聯程度,可以認為的加入一些交聯劑形成細胞間的穩固結合。交聯劑在活性污泥系統中也有應用,有時認為地向曝氣池內投加一定量的交聯劑能得到更好的菌膠團,它有利于二沉池中泥水分離及有助于控制曝氣池內微生物濃度。
好氧池就是通過曝氣等措施維持水中溶解氧含量在4mg/l左右,適宜好氧微生物生長繁殖,從而處理水中污染物質的構筑物; 厭氧池就是不做曝氣,污染物濃度高,因為分解消耗溶解氧使得水體內幾乎無溶解氧,適宜厭氧微生物活動從而處理水中污染物的構筑物; 缺氧池是曝氣不足或者無曝氣但污染物含量較低,適宜好氧和兼氧微生物生活的構筑物。 不同的氧環境有不同的微生物群,微生物也會在環境改變的時候改變行為,從而達到去除不同的污染物質的目的。
好氧池的作用是讓活性污泥進行有氧呼吸,進一步把有機物分解成無機物。去除污染物的功能。運行好是要控制好含氧量及微生物的其他各需條件的,這樣才能是微生物具有大效益的進行有氧呼吸。
厭氧處理是利用厭氧菌的作用,去除廢水中的有機物,通常需要時間較長。厭氧過程可分為水解階段、酸化階段和甲烷化階段。
【有機污水處理工藝技術特點】
1、無需曝氣,節省用電。理論上講,好氧曝氣去除1kgBOD需要耗電1.67kWh,而通過厭氧處理,可以節約電耗80%。
2、產生有價值的能源——沼氣。理論上講,厭氧降解1kgCOD可以產生0.4~0.5m3沼氣,每m3沼氣的燃燒熱值大約為23000~27000kJ/ m3,如用于發電,1立方米沼氣可發電1.50~1.80度。
3、產生污泥量少,顆粒污泥同時是有價值的接種產品。通常好氧去除1kgBOD產生0.4kg很難處理的好氧污泥;而厭氧去除1kgCOD只產生0.05kg左右的厭氧污泥,而且無需處理,可以作為有價值的種泥商品。
4、由于合成新生細胞少,合成細胞所需的氮、磷營養鹽也少。好氧反應對氮、磷的需求比例是:BOD:N:P=100:5:1,而厭氧反應對應的比例為:BOD:N:P=300:5:1。
5、處理容積負荷高,占地小。
6、抗沖擊負荷性強。
7、一般好氧法處理氨氮大約在30%左右,而好氧與厭氧結合氨氮的處理能力可以達到80%左右。
雖然厭氧在處理高濃度有機廢水方面具有較大優勢,但是它同時也存在一定的缺點,如運行啟動時間較長,需要較高的管理水平,容易產生臭味,特別是對于規模較小的工業處理工程更是如此。但是在厭氧反應中可以放棄反應時間長、控制條件要求高的甲烷發酵階段,將反應控制在酸化階段,這樣較之全過程的
厭氧生物處理是在厭氧條件下,形成了厭氧微生物所需要的營養條件和環境條件,利用這類微生物分解廢水中的有機物并產生甲烷和二氧化碳的過程。 高分子有機物的厭氧降解過程可以被分為四個階段:水解階段、發酵(或酸化)階段、產乙酸階段和產甲烷階段。
(1)水解階段 水解可定義為復雜的非溶解性的聚合物被轉化為簡單的溶解性單體或二聚體的過程。
(2)發酵(或酸化)階段 發酵可定義為有機物化合物既作為電子受體也是電子供體的生物降解過程,
在此過程中溶解性有機物被轉化為以揮發性脂肪酸為主的末端產物,因此這一過程也稱為酸化。
(3)產乙酸階段 在產氫產乙酸菌的作用下,上一階段的產物被進一步轉化為乙酸、氫氣、碳酸以及新的細胞物質。
(4)甲烷階段 這一階段,乙酸、氫氣、碳酸、甲酸和甲醇被轉化為甲烷、二氧化碳和新的細胞物質。
25m3/d地埋式一體化污水處理設備有機污水處理工藝技術特點與應用
在生物處理中,廢水中的有機物作為微生物的營養源被微生物利用,終分解為穩定的無機物或合成細胞物質而以污泥物態由水中分離,從而使廢水得到凈化。在好氧處理工藝中,微生物通過利用氧氣將有機污染物氧化為CO2和微生物的細胞物質(污泥)。隨著氧化分解過程,大量能量被釋放,用于微生物降解有機物轉化為細胞物質,即好氧污泥;而厭氧處理工藝則是在無氧的條件下,大多數有機污染物的能量轉化為甲烷的形式,結果只有很少部分用于合成細胞物質,而產生的沼氣可作為熱能被再利用。因此從生物反應的原理上,顯而易見,厭氧處理存在很大的優勢。
整個厭氧過程分為水解、發酵、產乙酸產氫階段、產甲烷階段。
活性炭纖維的特殊功能及使用注意事項
隨著工業化生產的發展和城市人口的增加,都市區內的生活廢水處理量已越來越大,在廢水中特別是過濾與分離工業廢水中的有機污染物有大量增加的趨勢,并且化工、冶金、煉焦、輕工等產業中的廢水為主要的污染源,其含有的有毒物和有害物已在對生態環境構成威脅。ACF適用于各種有機廢水的處理,可對含氯廢水,制藥廠廢水,*廢水,有機染料廢水,四苯廢水,已內酰胺廢水,二甲基乙酰胺和異丁醇廢水進行處理。其吸附能力比粉末活性炭的吸附能力高得多,尤其適用于高平衡濃度時,每克ACF的吸附量為粉末活性炭的近3倍,在升高溫度后,其吸附能力更高。用劍麻基ACF可有效的去除水中的各種有機染料如亞甲基蘭、結晶紫、鉻蘭黑R等,其去除率高達*,含釔的確良瀝青基ACF可有效的吸附酸性染料如酸性蘭9、酸性蘭74、酸性橙10、酸性橙51等,也用于直接染料如直接蘭19、直接黃11、直接黃50及堿性染料堿性棕1、堿性青紫3等。對煉油廢水和處理結果表明,用ACF處理煉油廢水其對濁度的有效凈化率為*,揮發酚為*,COD為88·3%,油98·4%,并對二氧化硫、二氧化碳、堿度和總磷酸鹽均有凈化作用,對高濃度和成分復雜的頁巖油干餾廢水的處理后COD可達低于2 000 mg/
SBR工藝采用間歇進水、間歇排水,SBR反應池有一定的調節功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均衡水質、水量的作用。通過供氣系統、攪拌系統的設計,自動控制方式的設計,閑置期時間的選擇,可以將SBR工藝與調節、水解酸化工藝結合起來,使三者合建在一起,從而節約投資與運行管理費用。
在進水期采用水下攪拌器進行攪拌,進水電動閥的關閉采用液位控制,根據水解酸化需要的時間確定開始曝氣時刻,將調節、水解酸化工藝與SBR工藝有機的結合在一起。反應池進水開始作為閑置期的結束則可以使整個系統能正常運行。具體操作方式如下所述:
進水開始既為閑置結束,通過上一組SBR池進水結束時間來控制;
進水結束通過液位控制,整個進水時間可能是變化的。
水解酸化時間由進水開始至曝氣反應開始,包括進水期,這段時間可以根據水量的變化情況與需要的水解酸化時間來確定,不小于在小流量下充滿SBR反應池所需的時間。
曝氣反應開始既為水解酸化攪拌結束,曝氣反應時間可根據計算得出。
沉淀時間根據污泥沉降性能及混合液污泥濃度決定,它的開始即為曝氣反應的結束。
發酵(或酸化)階段
在這一階段,上述小分子的化合物在發酵細菌(即酸化菌)的細胞內轉化為更為簡單的化合物并分泌到細胞外。這一階段的主要產物有揮發性脂肪酸(簡寫為VFA)、醇類、乳酸、二氧化碳、氫氣、氨、硫化氫等。與此同時,酸化細菌也利用部分物質合成新的細胞物質,因此未經酸化廢水厭氧處理時會產生更多的剩余污泥。酸化菌對pH有很大的容忍性,產酸可在pH到4的條件下進行,產甲烷菌則有它自己的pH:6.5~7.5,超出這個范圍則轉化速度將減慢。
產乙酸產氫階段
在此階段,上一階段的產物被進一步降解為乙酸(又稱醋酸)、氫和二氧化碳,這是終產甲烷反應的反應底物。
4.產甲烷階段(高的階段)
產甲烷菌是一種嚴格的厭氧微生物,與其它厭氧菌比較,其氧化還原電位非常低(<-330mV)。
酸化池中的反應是厭氧反應中的一段。 厭氧池是指沒有溶解氧,也沒有硝酸鹽的反應池。缺氧池是指沒有溶解氧但有硝酸鹽的反應池。
酸化池---水解、酸化、產乙酸,限制甲烷化,有pH值降低現象。工藝簡單,易控制操作,可去除部分COD。目的提高可生化性; 厭氧池---水解、酸化、產乙酸、甲烷化同步進行。需要調節pH,不易操作控制,去除大部分COD。目的是去除COD。
缺氧池---有水解反應,在脫氮工藝中,其pH值升高。在脫氮工藝中,主要起反硝化去除硝態氮的作用,同時去除部分BOD。也有水解反應提高可生化性的作用。
水解酸化池內部可以不設曝氣裝置,控制停留時間再水解、酸化階段,不出現厭氧產氣階段,前兩個階段的COD去除率不是很高,因為他的目的只是將大分子的變成小分子有機物,一般去除率在20%左右,產氣階段的COD去除率一般在40%左右,但這是產生的硫化氫氣體要進行除臭處理,且達到產氣階段的停留時間要較前兩階段長,也就是要出現厭氧狀態。缺缺氧池內要設置曝氣裝置,控制溶解氧在0.3-0.8mg/l,利用兼氧微生物及生物膜來降解廢水中的有機物,接觸氧化池內的曝氣器要慎重選擇,既要保證供氧量,又要確保有利于生物膜的脫落、更新。一般不選用微孔曝氣器作為池底的曝氣器。
微生物的固定化技術:
固定化微生物
以與固定化酶相同的固定方法將酶活力強的微生物體固定在載體上,微生物體本身是多酶體系的固定化載體,將整個細胞固定化更有利于保持其原有活性,甚至可提高活性。有死細胞固定化和生長細胞固定化兩種。水解酸化的產物主要是小分子有機物,使廢水中溶解性有機物顯著提高,而微生物對有機物的攝取只有溶解性的小分子物質才可直接進入細胞內,而不溶性大分子物質首先要通過胞外酶的分解才得以進入微生物體內代謝。例如天然膠聯劑(主要為淀粉類),首先被轉化為多糖,再水解為單糖。纖維素被纖維素酶水解成纖維二糖與葡萄糖。半纖維素被聚木糖酶等水解成低聚糖和單糖。
水解過程較緩慢,同時受多種因素的影響,是厭氧降解的限速階段。在酸化這一階段,上述*階段形成的小分子化合物在發酵細菌即酸化菌的細胞內轉化為更簡單的化合物并分泌到細菌體外,主要包括揮發性有機酸(VFA)、乳醇、醇類等,接著進一步轉化為乙酸、氫氣、碳酸等。酸化過程是由大量發酵細菌和產乙酸菌完成的,他們絕大多數是嚴格厭氧菌,可分解糖、氨基酸和有機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