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t/d地埋式一體化污水處理設備設施
(1)生活污水培菌法:在溫暖季節,先使曝氣池充滿生活污水,悶曝(即曝氣而不進污水)數十小時后,即可開始進水。引進水量由小到大逐漸調節,連續運行數天即可見活性污泥出現,并逐漸增多。為加快培養進程,在培菌初期投加一些濃質糞便水或米泔水等,以提高營養物濃度。特別注意,培菌時期(尤其初期)由于污泥尚未大量形成,污泥濃度低,故應控制曝氣量,應大大低于正常期曝氣量。
(2)干泥接種培菌法:好取水質相同已正常運行的污水系統脫水后的干污泥作菌種源進行接種培養。一般按曝氣池總溶積1%的干泥量,加適量水搗碎,然后再加適量工業廢水和濃糞便水。按上述的方法培菌,污泥即可很快形成并增加至所需濃度。
(3)數級擴大培菌法:根據微生物生長繁殖快的特點,仿照發酵工業中菌種→種子罐→發酵罐數級擴大培菌工藝,分級擴大培菌。如某工程設計為三級曝氣池,此時可先在一個池中培菌,在少量接種條件下,在一個曝氣池內培菌,成功后直接擴大至二三級。
(4)工業廢水直接培菌法:某些工業廢水,如罐頭食品、豆制品、肉類加工廢水,可直接培菌;另一類工業廢水,營養成分尚全,但濃度不夠,需補充營養物,以加快培養進程。所加營養物品常有:淀粉漿料、食堂米泔水、面湯水(碳源);或尿素、硫氨、氨水(氮源)等,具體情況應按不同水質而定。
(5)有毒或難降解工業廢水培菌:有毒或難降解工業廢水,只能先以生活污水培菌,然后再將工業廢水逐步引入,逐步馴化的方式進行。
(6)直接引進種菌種培菌:有些特殊水質菌種難于培養,還可利用當地科研力量,利用的工業微生物研究所培養菌種后再接種培養,如PVA好氧消化即有專門好氧菌。此法,投資大,周期長,只有特殊情況才用。
水污染:又稱水體污染,各種污染物進入水體,其數量超過水體自凈能力的現象。
水體自凈:以河水為例,指河水中的污染物質在河水向下游流動過程中濃度自然降低的現象。可分為以下幾類。
(1)物理凈化:指污染物質由于稀釋、擴散、沉淀或揮發作用而使河水污染物質濃度降低的過程。
(2)化學凈化:指污染物質由于氧化、還原、分解等作用而使河水污染物質濃度降低的過程。
(3)生物凈化:指由于水中生物活動,尤其是水中微生物對有機物的氧化分解作用而使污染物質濃度降低的過程。
水體中的主要污染物及其危害
根據污染物的物理形態,水污染物可分為:懸浮固體(SS:粒徑0.1~0.45um以上)、膠體性物質(粒徑0.001~0.1um)和溶解性物質。
根據污染物的化學性質,水污染物可分為:無機污染物和有機污染物兩類。有機污染物又可分為可生物降解性污染物和難生物降解污染物。
無機污染物包括N、P等植物性營養物質、非金屬(As、氰等)、金屬與重金屬(Hg、Cd、Cr)以及主要因無機物的存在而形成的酸堿度。N、P是導致湖泊、水庫、海灣等封閉性水域富營養化的主要元素。許多重金屬對人體和水生生物有直接的毒害作用。
可生物降解性有機污染物排入水體以后,在微生物的作用下得到降解,從而消耗了
水中的溶解氧,引起水體的缺氧和水生動物的死亡,破壞水體功能。在厭氧條件下有機物被微生物降解產生H2S、NH3、低級脂肪酸等有害或惡臭物質。
難生物降解性污染物,如、鹵代烴、芳香族化合物、聚氯聯苯等,一般具體毒性大、化學及生物穩定性強、易于在生物體內富集等特點,排入環境以后長時間滯留,并通過食物鏈對人體造成危害。
培菌方法
所謂活性污泥培養,就是為活性污泥的微生物提供一定的生長繁殖條件,即營養物,溶解氧,適宜溫度和酸堿度。
(1)營養物:即水中碳、氮、磷之比應保持100∶5∶1。
(2)溶解氧:就好氧微生物而言,環境溶解氧大于0.3mg/L,正常代謝活動已經足夠。但因污泥以絮體形式存在于曝氣池中,以直徑500µm活性污泥絮粒而言,周圍溶解氧濃度2mg/L時,絮粒中心已低于0.1mg/L,抑制了好氧菌生長,所以曝氣池溶解氧濃度常需高于3~5mg/L,常按5~10mg/L控制。調試一般認為,曝氣池出口處溶解氧控制在2mg/L較為適宜。
(3)溫度:任何一種細菌都有一個適生長溫度,隨溫度上升,細菌生長加速,但有一個和高生長溫度范圍,一般為10~45oC,適宜溫度為15~35oC,此范圍內溫度變化對運行影響不大。
50t/d地埋式一體化污水處理設備設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