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處理能力“緊平衡”的說法,難免讓關注城市垃圾處理、環境治理的人士心頭一緊。事實上,幾乎每座城市都面臨垃圾處理能力緊張的問題。實施垃圾分類,根據垃圾的類型分門別類地處理垃圾,被證明是減少垃圾處理壓力,減少垃圾對環境造成負面影響的有效辦法。近期,上海、北京相繼推行強制垃圾分類辦法,正是對“垃圾圍城”問題的有力回應。廚余垃圾就地處理設備
相關地方提出鼓勵安裝廚余就地處理設備的說法,則是以技術手段緩解垃圾處理難題的另一條思路。相比于集中處理,廚余垃圾的就地處理能夠從源頭上促進垃圾減量、減少處理成本、避免二次污染。但是,因為各種因素的限制,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很少見到這一設備,相關技術不夠普及。
政策的倡導有助于廚余就地處理設備加速落地。早在2012年,《上海市城市生活垃圾分類設施設備配置導則(試行)》就提出,菜場、集貿市場有條件的應配置廚余垃圾就地粉碎脫水或生化處理裝置。新版《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也提到,達到一定規模并具備就地處理條件的,應當按照本市有關規定建設符合標準的廚余垃圾就地處理設施,對廚余垃圾進行就地處理和資源化利用。此外,深圳、寧波、貴州等地也有相關方面的實驗與實踐。
在一些人的理解里,廚余就地處理設備還是新生事物,一些單位擔心自己不具備安裝條件,或者因設備成本而產生顧慮。因此,在政策倡導的基礎上,還需要采取具體可行的方式加以引導,革新社會與公眾的理念。例如,**為廚余就地處理設備的安裝出臺具體標準建議,在生產、銷售環節實施補貼,扶持產業建立正向的營利模式,從而加速廚余就地處理技術的普及。
此前也有媒體報道,廚余就地處理設備的運轉往往伴隨著異味排出,盡管機器有防異味處理的功能,但有時仍難以將味道*抹除。此外,大型處理設備由二次分揀臺、垃圾破碎機、微生物發酵倉、廢氣處理系統、污水過濾系統等組成,占地面積較大。這都對單位安裝設備的場地提出了更高要求,既要滿足垃圾就地處理的需要,讓設備充分運轉,也不能影響周邊人的正常生活。
廚余就地處理設備的有效運轉,也依賴于精細化的管理。廚余垃圾處理之后,還涉及產出物如何處理和使用的問題。就技術設計的初衷而言,廚余就地處理以后,其產出物可以作為肥料使用。發揮產出物“變廢為寶”的價值,同樣會影響廚余就地處理設備的推廣。
鼓勵有條件的單位安裝廚余就地處理設備,為城市生活垃圾處理打開了新思路。當然,好技術的運用有賴于人們的接受程度。在推廣過程中,既要加強宣傳力度,讓社會了解和認識廚余就地處理設備的優勢;也要加強政策支持力度,以切實舉措改善技術環境,不讓企業與居民為此產生較重的經濟負擔。廚余垃圾就地處理設備
歸根結底,改善城市生活垃圾的處理方式關系到人們的日常生活,也是對子孫后代負責的表現。相關**部門和民眾們都要承擔起相關責任,久久為功,才能營造良好的垃圾分類氛圍,讓環境更干靜,讓生活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