痕量污染物廣泛存在于環境中,雖然其濃度低,但所帶來的健康風險不容忽視。如,痕量放射性污染物具有*毒性和致癌性,如何將其安全去除成為一項重大挑戰。
有研究發現,新型表面改性赤鐵礦納米粒子可與60Co2+形成強表面復合物,將其用于去除水溶液中放射性核素鈷-60,去除率可達82.14%。采用經磷酸酯官能化的超順磁性氧化鐵〔(PO)x-Fe3O4〕納米顆粒去除溶液中的放射性核素鈾(U),結果表明,在pH=7的條件下,接觸60 s后,U(Ⅵ)*從水中除去,表現出良好的選擇性和高效吸附性能。
此外,采用非均相成核技術制備的具有核-殼結構的磁性納米顆粒MNP@赤鐵礦,可有效去除工業廢水中的非金屬硒。由于MNP@赤鐵礦帶正電荷,可吸引帶負電荷的Se(Ⅳ)(HSeO3-, SeO32-),吸附過程中赤鐵礦表面的羥基會與HSeO3-的羥基脫水形成復合物。5個循環重復實驗中,Se(Ⅳ)去除率均保持在97%以上。有研究采用磁化粉末活性炭去除農業、醫藥等行業廢水中的抗生素——*,結果表明,去除率可達97.18%,經6次循環再生,吸附效率損失< 10%。通過在銅鐵氧體(CuFe2O4)納米纖維上負載CeO2制備的CeO2/CuFe2O4納米纖維復合物在π-π相互作用和疏水作用下,可有效去除水中激素雙酚A(BPA)和17-α*(EE2)。上述吸附劑不僅能有效去除痕量有機物,且均具有良好的固液分離能力和再生性。
與重金屬和有機污染物相比,痕量污染物在環境中的危害性不容小覷。然而,應用磁性納米材料去除非金屬痕量污染物的研究尚少。
3 總結與展望
相比于傳統吸附材料,磁性納米吸附劑可有效提高污染物的去除效率,同時還具有易于分離和可再生性高的優點,應用前景巨大。但是,在生產、使用、分離過程中,磁性納米吸附劑不可避免地會通過各種途徑滯留在環境中。其進入生物體內會影響細胞、蛋白質的活性,使細胞分裂受損,甚至會導致細胞死亡。一些納米材料可能具有基因毒性,可直接或間接使DNA發生突變等。目前有關磁性納米吸附劑在生態毒性和暴露風險方面的研究遠遠不夠,對于磁性納米顆粒在環境中的遷移轉化過程以及測試方法等有待進一步研究明確。因此,對進一步研究提出如下展望:
(1)磁性納米吸附劑及其復合物具有納米尺寸,若不能高效固液分離,將會通過水循環進入食物鏈,富集在生物體中,終危害人體健康。因此,重視磁性納米粒子的毒性效應和高效重復使用性是未來的重要研究方向。
(2)未經修飾的磁性納米粒子具有分散性差、易團聚等缺點,在吸附效果和選擇性上受到一定限制,進一步優化磁性納米吸附劑的性能成為今后的研究重點。目前,對于磁性納米吸附劑的研究大多數局限于實驗室內,若將其大規模生產并用于實際工業廢水處理中,還需要進一步綜合評估其可行性以及經濟效益。
(3)大量研究指出,磁性納米吸附劑具有再生性,可重復用于工業廢水處理中。但是少有研究對再生后的吸附劑進行深度表征,并給出相應的優化、調整方案,以增長吸附劑的使用壽命和維持一定的吸附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