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控中心實驗室(又稱生物安全實驗室)它是一個設施齊全,功能完備,智能化程度較高,有高度的安全保護措施的新醫療建筑。從其進出的人、材、物都要滿足生物安全標準的要求,排出的空氣(氣體)、水(液體)、廢棄物和垃圾都要達到勞動保護和環境保護要求。實驗室的試驗品和產成品要嚴格登記備案,要有專門的庫房和車輛,庫房要與實驗室連成一體,車輛要專車專用,并且達到生物安全標準的要求。
1.設計理念
1)確認實驗室內的物理控制對產品、環境和操作人員的保護作用;
2)確定潔凈區、非潔凈區、污染區和半污染區,以及連帶輔助區的功能和用途;
3)確定需要封閉或不需要封閉的操作區域;
4)確定一次屏障、二次屏障的凈化控制方法;
5)試驗和化驗要合理的分開;
6)暖通空調、真空、壓縮空氣、供水系統、消毒滅菌要符合GMP要求;
7)確定不同區域的氣流流向和流速;
8)確定原材料、設備、產品和生物廢料的流向;
9)滿足“三廢”排放標準;
10)確定人員,特別是關鍵實驗操作人員的流向和控制;
11)確定防止潛在危害物質釋放的措施;
12)突發性“故障”的緊急關閉和自救方案;
13)防火、保衛設施;
14)備用:電源、通訊、控制設施。
2.生物危害因素
生物危害的根源是病原微生物,其危害程度的大小取決于病原性微生物的種屬、形態、抗原、變異等特性以及人體的免疫防御功能。病原性微生物形成生物危害的致病作用,取決于病原性微生物的毒力、侵襲力、數量和侵入部位。
3.生物危害的污染途徑
病原性微生物對實驗工作者的感染,一般都是意外的吸入、吞咽以及創傷、接種或注射等途徑造成的。吞咽和皮膚接觸這兩種侵入方式均可在操作時當場察覺,能從操作步驟上注意防范。吸入途徑的感染,由于其數量較小,散發于實驗室的環境氣氛中,除非濃度過高,形成可見的類似霉菌孢子的云霧或成品飛揚的粉塵以外,一般往往難以察覺。這些數量較小的病原性微生物隨著氣溶膠進行傳播,據統計實驗過程80%的感染都起因于氣溶膠的危害造成。
氣溶膠是以膠體狀態懸浮在大氣中的液態或固體微粒,其直徑在0.01μm~200μm之間,一般約為1-5μm,是宜引起感染作用的尺寸,肉眼不能發現。氣溶膠的顆粒大小與其危害程度的關系至關密切,顆粒越細,在空氣中的懸浮時間越長,越容易穿透普通的過濾介質,越容易潛入呼吸系統的深部。
氣溶膠的幾種類型:
1)滴核 溶液或懸浮液表面在操作時的振動等破壞性應力,則濺出液滴。微小的液滴經過大氣迅速蒸發,體積大為縮小,成為滴核。如:用移液管連續稀釋,用平皿移種培養,對培養液強力振蕩,進行離心分離操作不慎而產生濺滴和發泡,或在實驗罐培養過程中通氣鼓泡,排氣夾帶液滴,取樣操作的液流噴射,液滴飛濺等。
2)干粉 在某些常規操作散發的細微顆粒,在熱空氣對流循環下極易傳播。 如:打開菌種砂土管,撥動孢子菌落,粉碎凍干培養物,旋開盛有培養物的瓶蓋,拔出瓶塞等。
3)浮塵 這類氣溶膠大都是已經被污染的粒屑,絨毛,皮膚屑,短纖維,灰燼,粉塵,塵團等。
4.常見的實驗操作的危險
液體操作、接種操作、瓊脂培養、深層培養、離心分離、注射操作、塞蓋操作,以及使用的器械、工具和器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