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導讀;隨著市場競爭的激烈,制造型企業必須要一些突出的競爭方式,公司內部有一些突破。
1.工廠的知識化和軟件化將越來越重要。
工廠的“形式”
在過去,電腦不過是幾萬個零部件和線纜“堆起來”的。工廠將幾萬個零部件采購進來后分發給生產現場,工人們進行準確無誤的組裝和接線,用盡各種檢查方法保證沒有一處零部件異常、沒有一處接觸不良、沒有一處接線失誤——這就是電腦的生產流程。過去,從開始組裝到測試結束要花費將近一個月的時間,并需要很多人參與流程的工作。
然而今天,比如戴爾電腦,通過在線方式接受顧客訂單,在中國生產,第4天就能送貨上門。組裝只要幾分鐘就能完成,過去因為流程眾多所花費的大量人力都不需要了。
大概在40年前,一篇以名字叫“Nematic Crystal”的以液體為主題的論文成為了人們熱議的話題。筆者也曾跟幾個好朋友一起,針對那篇論文做過后續實驗?,F在想起來,那種液體就是“液晶”。當時筆者怎么也沒有想到,燒杯里的那種液體竟然能用在顯示裝置上。
然而今天,從事液晶相關工作的人多得不計其數。
可見企業的興衰變化是激烈動蕩的。
2.制造業的“軟件”化
那么,今后的變化有哪些征兆呢?
首先,制造業將朝著軟件化和第三產業化的方向發展。隨著產品的生命周期縮短以及零部件個數的減少,競爭力不再取決于組裝技術,而是越來越依靠產品的設計。
也就是說,出現了制造業的中心向設計這一“軟件”方面轉移的趨勢。甚至有人這樣比喻:“生產現場就好像一臺復印機,把設計復印到東西上。”
現場的智慧也越來越程序化,如果加以吸收采納,將具有服務產業的性質。金屬鑄模設計的智慧融入了軟件,設計中蘊含了傳統工匠的技藝,并通過自動機床“復印”到鑄模上。在這里,工作的本質也發生了變化,從切削鑄模轉移到設計鑄模上。
3.制造業的服務產業化
其次,工廠的職責將日益向貼近消費者的方向轉移。因為由備貨型生產向訂貨型生產轉移的趨勢會越來越強。也就是說,在SCM的流動過程中,工廠應該與顧客形成更加緊密的關系,并一步步把自己的職責轉變為一個量體裁衣的“裁縫”,為顧客提供他們想要的服務。
制造業誕生了各種各樣的專業的服務行業,也有人期待這些新興行業在第三產業中能成為具有高附加值的服務。這可以看作是現今的制造行業在未來的一部分面貌。據說在美國,這一領域的規模已經超過了200萬人。按照日本與美國的人口比例來計算,日本的規模雖說只有美國的一半,但也是個相當巨大的數字。
4.除此之外,還有很多人看重制造業的品牌化。比如即使在今天經濟不景氣的日本,位于銀座(日本東京的代表性地區,以的購物商店而聞名)的品商店依然生機勃勃。
相對于產品的QCD,很多人更認可品牌的價值。如果說制造業的目標是通過提供物品帶給人們精神上的滿足,那么也應該把給予顧客高度的精神滿足作為另一個目標。
如果把視點轉向生產機制,早晚有一天,制造業的職能將會轉變為企業間網絡中的一個節點(Node)。SCM想要實現的目標,就是讓不同的企業能夠像同一家公司內的各個部門一樣相互協作。
今后的制造業必須具備應對上述變化趨勢的能力。要做到這一點,必須提高管理技術和IT技術。無論怎樣,制造業都會朝知識化和軟件化的方向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