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康乃爾大學的Su Guo博士在試圖阻斷秀麗新小桿線蟲(C. elegans)中的par-1基因時,發現了一個意想不到的現象。她們本是利用反義RNA技術特異性地阻斷上述基因的表達,而同時在對照實驗中給線蟲注射正義RNA(sense RNA)以期觀察到基因表達的增強。但得到的結果是二者都同樣地切斷了par-1基因的表達途徑。這是與傳統上對反義RNA技術的解釋正好相反的。該研究小組一直沒能給這個意外以合理解釋。
直到1998年2月,華盛頓卡耐基研究院的Andrew Fire和馬薩諸塞大學醫學院的Craig Mello才揭開這個懸疑之謎。通過 大量艱苦的工作,他們證實,Su Guo博士遇到的正義RNA抑制基因表達的現象,以及過去的反義RNA技術對基因表達的阻斷,都是由于體外轉錄所得RNA中污染了微量雙鏈RNA而引起。當他們將體外轉錄得到的單鏈RNA純化后注射線蟲時發現,基因抑制效應變得十分微弱,而經過純化的雙鏈RNA卻正好相反,能夠特異性阻斷相應基因的表達。該小組將這一現象稱為RNA干擾(RNA interference ,簡稱RNAi)。
在隨后的短短一年中,RNAi現象被廣泛地發現于真菌、擬南芥、水螅、渦蟲、錐蟲、斑馬魚等大多數真核生物中。這種存在揭示了RNAi很可能是出現于生命進化的早期階段。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RNAi的機制正在被逐步闡明,而同時作為功能基因組研究領域中的有力工具,RNAi也越來越為人們所重視。
RNA干擾技術[RNA interference,RNAi]
RNAi的作用機制RNAi作用機制圖解(以線蟲中的三種不同形式為例)
體外實驗表明:RNAi反應中,加入的dsRNA被切割為21-23核苷酸長的RNA片段,后者會使目的mRNA被切割為21-23核苷酸長的片段。從已經發生RNAi的果蠅S2細胞中,Hammond等人部分純化了一種核酸酶,該核酸酶具有序列特異性,它僅降解與引起RNAi的dsRNA具有同源序列的mRNA。那么這種核酸酶是如何確定哪些mRNA該降解而哪些不該呢?由于在純化該核酸酶時,可以共分離出21-23核苷酸長的 dsRNA 片段,這暗示該核酸酶對mRNA的切割有可能是以這些片段作模板指導進行的。根據以上的實驗結果,人們提出一種RNAi作用的簡單模型。當dsRNA導入細胞后,被一種dsRNA特異的核酸內切酶識別,切割成21-23核苷酸長的小片段,這些片段可與該核酸酶的dsRNA結合結構域結合,并且作為模板識別目的mRNA;識別之后,mRNA與dsRNA的有義鏈發生鏈互換,原先dsRNA中的有義鏈被mRNA代替,從酶-dsRNA復合物中釋放出來,而mRNA則處于原先的有義鏈的位置。核酸酶在同樣位置對mRNA進行切割,這樣又產生了21-23核苷酸長的dsRNA小片段,與核酸酶形成復合物,繼續對目的mRNA進行切割,從而使目的基因沉默,產生RNAi現象。通過遺傳分析的方法,目前已從線蟲中已分離到RDE-2,RDE-3和Mut-7等RNAi相關的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