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霧器(mist eliminator)主要是由波形葉片、板片、卡條等固定裝置組成,在濕法脫硫,吸收塔在運行過程中,易產生粒徑為10--60微米的“霧",“霧" 不僅含有水分,它還溶有硫酸、硫酸鹽、二氧化硫等,同時也造成風機、熱交換器及煙道的玷污和嚴重腐蝕,因此,濕法脫硫工藝上對吸收設備提出除霧的要求,被凈化的氣體在離開吸收塔之前要除霧。
除霧器系統由除霧器本體及沖洗系統組成。具體為二級除霧器本體、沖洗水管道、噴嘴、支撐架、支撐梁及相關連接、固定、密封件等組成。
除霧器用于分離塔中氣體夾帶的液滴,以保證有傳質效率,降低有價值的物料損失和改善塔后壓縮機的操作,一般多在塔頂設置除霧器??捎行コ?/SPAN>≥26μ的霧滴,塔盤間若設置除霧器,不僅可保證塔盤的傳質效率,還可以減小板間距。所以除霧器主要用于氣液分離。亦可為空氣過濾器用于氣體分離。
濕法脫硫,它還溶有硫酸、硫酸鹽、二氧化硫等。如不妥善解決,任何進入煙囪的“霧",
實際就是把二氧化硫排放到大氣中,同時也造成風機、熱交換器及煙道的玷污和嚴重腐蝕。因此,濕法脫硫工藝上對吸收設備提出除霧的要求,被凈化的氣體在離開吸收塔之前要除霧。除霧器是FGD系統中的關鍵設備,其性能直接影響到濕法FGD系統能否連續可靠運行。除霧器故障不僅會造成脫硫系統的停運,甚至可能導致整個機組(系統停機)。
除霧器的布置形式zui常見的有平板式布置和屋頂式布置。
除霧器除霧器主要是由板片、支承裝置構成。板片通常由高分子材料(如聚丙稀PP、FRP等)或不銹鋼(如316L、317L等)2大類材料制作而成。一般分為流線型和折線型。
原理
當含有霧沫的氣體以一定速度流經除霧器時,由于氣體的慣性撞擊作用,霧沫與波形板相碰撞而被聚的液滴大到其自身產生的重力超過氣體的上升力與液體表面張力的合力時,液滴就從波形板表面上被分離下來。除霧器波形板的多折向結構增加了霧沫被捕集的機會,未被除去的霧沫在下一個轉彎處經過相同的作用而被捕集,這樣反復作用,從而大大提高了除霧效率。氣體通過波形板除霧器后,基本上不含霧沫。煙氣通過除霧器的彎曲通道,在慣性力及重力的作用下將氣流中夾帶的液滴分離出來:脫硫后的煙氣以一定的速度流經除霧器,煙氣被快速、連續改變運動方向,因離心力和慣性的作用,煙氣內的霧滴撞擊到除霧器葉片上被捕集下來,霧滴匯集形成水流,因重力的作用,下落至漿液池內,實現了氣液分離,使得流經除霧器的煙氣達到除霧要求后排出。
除霧器的除霧效率隨氣流速度的增加而增加,這是由于流速高,作用于霧滴上的慣性力大,有利于氣液的分離。但是,流速的增加將造成系統阻力增加,也使能耗增加。而且流速的增加有一定的限度,流速過高會造成二次帶水,從而降低除霧效率。通常將通過除霧器斷面的zui高且又不致二次帶水時的煙氣流速定義為臨界流速,該速度與除霧器結構、系統帶水負荷、氣流方向、除霧器布置方式等因素有關。設計流速一般選定在3.5—5.5m/s。
在通常的化工操作中所碰到的氣體中分散液滴的直徑約在0.1~5000μm。一般粒徑在100μm以上的顆粒因沉降速度較快,其分離問題很容易解決。通常直徑大于50μm的液滴,可用重力沉降法分離;5μm以上的液滴可用慣性碰撞及離心分離法;對于更小的細霧則要設法使其聚集形成較大顆粒,或用纖維過濾器及靜電除霧器。
布置形式
除霧器布置形式通常有:水平型、人字型、V字型、組合型等大型脫硫吸收塔中多采用人字型布置,V字型布置或組合型布置(如菱形、X型)。吸收塔出口水平段上采用水平型。
性能保證
(1)除霧效率:在正常運行工況下,除霧器出口煙氣中的霧滴濃度低于75mg/Nm3;
(2)壓降:不考慮除霧器前后的干擾,保證在*煙氣負荷下,整個除霧器系統的壓降低于120Pa。
(3)耐高溫:80--95℃。
(4)耐壓:保證承受沖洗水壓為0.3MPa時,葉片能正常工作。
(5)沖洗噴嘴:全錐形噴嘴,沖洗水噴射角度為90—120度,噴射實心圓錐,能夠保證葉片全部被覆蓋。(設計的均為zui大氣體負荷時的水耗量,考慮到系統水平衡的要求,如果氣體負荷降低,可通過增加沖洗間隔時間將水耗量降低一半)。
安裝過程:
一般情況下除霧器的安裝分為6個步驟
1、吊裝
2、安裝*層除霧器
3、安裝第二層除霧器
4、安裝沖洗水管
5、廠家檢驗安裝質量
6、驗收投入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