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貴州信然地質鉆井有限公司>>地熱井勘查>>打地熱井勘查公司>> 我國打地熱資源井前景如何? 地熱能設備
我國打地熱資源井前景如何?干熱巖,是一種不含水或蒸汽的致密熱巖體,埋深在3至10公里之間,溫度為150至400攝氏度,高溫地熱資源則主要來源于此。與之并列的是溫度介于90至150攝氏度之間的中溫地熱資源和溫度低于90攝氏度的低溫地熱資源。干熱巖熱能賦存于各種變質巖或結晶巖類巖體中,較常見的巖石有黑云母片麻巖、花崗巖、花崗閃長巖等。我國地熱資源利用已取得顯著成就。據統計,2015年我國中深層地熱供暖面積達1.02億平方米,實現替代標煤300萬噸。我國地熱資源豐富,市場需求旺盛,發展潛力巨大,由于環境和資源的問題,國家對地熱能的開發利用非常重視,出臺了相關鼓勵政策,提出了近中期發展目標。2013年初國家*等4部委《關于促進地熱能開發利用的指導意見》。
文件指出積極開發利用地熱能對緩解我國能源資源壓力、實現非化石能源目標、推進能源生產和消費、促進生態文明建設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長遠的戰略意義。而在國家*發布《地熱能開發利用“十三五”的規劃》顯示,到2020年地熱實現替代標煤7210萬噸,屆時我國地熱年利用量可以占到50%左右,地熱在我國能源結構中占比將達到1.5%,相對應減排二氧化碳1.77億噸,這對于降低我國碳排放總量和碳強度意義重大。干熱巖型地熱技術與傳統地熱利用技術的區別在于不開采使用地下熱水,就可隨時隨地低成本的開采使用地熱。與其他清潔能源相比,干熱巖能夠實現穩定、可靠且安全的能源供應。風能不穩定;太陽能占地面積大,受夜晚及季節的局限;
水能受季節影響,還可能造成流域生態破壞;核電雖清潔,但其危害程度重、范圍大,有安全隱患,我國在20世紀末加快了干熱巖地熱能勘查。2012年《干熱巖熱能開發與綜合利用技術》項目正式列入國家“863”支持計劃,中國開始了干熱巖開發利用關鍵技術的研究。公司積極按照國家政策和計劃的要求,堅持“能源建設+互聯網”戰略布局,研發出行業*的中深層地能供熱技術。該公司負責人介紹,“干熱巖供熱技術是我司研發的干式中深層地熱供熱技術指通過鉆機向地下一定深度巖層鉆孔(1500~5500米),在鉆孔中安裝一種密閉的金屬換熱器,通過介質傳導將地下熱能導出,且不影響地下水層。
通過專業設備向地面建筑物供熱的新技術。探索利用新型潔凈能源解決供熱問題,不僅能夠大幅度降低空調能耗,降低對燃氣供應尖峰壓力的沖擊,同時還能緩解城市熱島效應,改善室內環境及城市熱環境,具有*的節能環保效益。”中國*地質調查局的一則消息一經發布便引發了巨大的反響。我國科學家在青海共和盆地3705米深處鉆獲236℃的高溫干熱巖體,這是我國*鉆獲溫度高的干熱巖體,也是繼可燃冰之后再次在新能源領域取得的突破,這意味著我國干熱巖勘查的重大發展。干熱巖是一種*、低耗能、可再生的清潔能源,因而干熱巖技術存在著明顯的優勢。與石油、煤炭相比,整個供熱過程不會產生廢氣、廢液、廢渣等污染物排放;與天然氣供暖相比。
它是可再生能源,沒有氮氧化物和二氧化碳排放;相較地源熱泵,不抽取地下水,不影響地下水層;和火電、水電相比,干熱巖發電幾乎是*,開發安全,持續性好;與其他清潔能源相比,干熱巖能夠實現穩定、可靠且安全的能源供應。以20萬平方米住宅為例,采取干熱巖技術供熱后,一個采暖季可替代標煤0.32萬噸,減少排放二氧化碳約0.86萬噸、二氧化硫約27.2噸,幾乎不對環境造成影響,有效利用干熱巖技術,將突破能源供應系統的傳統模式,助力持續發展。公司研發推出干式中深層地熱供熱技術,通過石油鉆井設備向地下鉆進一定口徑與深度,并在鉆孔內安裝一種自主知識產權的全封閉金屬換熱器,通過該換熱器傳導將地下深處的高溫熱能導出向地面建筑物供熱。
提供供暖、供熱及制冷、熱水供應等實際應用。該干熱巖系統不需要龐大的地下集中輸送管網,不用專門建造大的熱冷中心工廠。劃整為零,可根據區域的發展情況和使用需求,就地安裝干熱巖供熱系統,一個區域的若干干熱巖供熱系統可以通過電腦遠程控制建立總控中心,實現統一管理和運行,可以很好的替代燃煤燃氣集中供熱系統,低能耗,環保運行。干熱巖是一種不含水或蒸汽的致密熱巖體,由于具有分布廣、資源量大、*、安全系數高、熱能連續性好、經濟實惠等特點,可廣泛用于發電、供暖、強化石油開采,因此備受關注,成為世界各國重點研究和開發的新能源。我國作為地熱資源相對豐富的國家,有著巨大的開發利用優勢。上世紀70年代,我國地熱發電曾一度位于*水平。但近幾年卻始終停滯不前。目前,我國地熱資源年開發利用量不足可開發利用量的2%。如何有效利用干熱巖資源巨大的開發價值和發展潛力,以維持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成為一項關鍵性的任務。
請輸入賬號
請輸入密碼
請輸驗證碼
以上信息由企業自行提供,信息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合法性由相關企業負責,環保在線對此不承擔任何保證責任。
溫馨提示:為規避購買風險,建議您在購買產品前務必確認供應商資質及產品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