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研究計劃“中醫藥學幾個關鍵科學問題的現代研究”及其他相關項目的資助下,黑龍江中醫藥大學教授王喜軍團隊利用代謝組學方法發現中醫黃疸病證候的關鍵生物標記物,這為闡釋中醫黃疸病證候的生物學本質,及診斷客觀化、規范化和病證分型治療提供了依據,有利于提高臨床診斷準確率。相關研究不久前在蛋白質組學領域雜志《分子與細胞蛋白組學》(Molecular Cellular Proteomics)上發表。
揭示黃疸證候本質
“我們的研究主要是利用現代系統生物學手段,來闡明中醫證候的生物學本質,闡明發病機理,鑒定證候的生物標記物,為建立證候診斷標準提供依據,使診斷走出經驗模式,實現客觀、更易推廣。”王喜軍對《中國科學報》記者說,“同時,證候相關生物標記物的闡明,為設計復制證候相關的動物模型,開展相關治療藥物的發現研究提供方法基礎。”
王喜軍團隊應用高通量、高分辨、高靈敏度的分析儀器,結合模式識別等生物信息學技術,建立了中醫黃疸病中陰黃證、陽黃證的特征性代謝模式,并從代謝物角度解讀陰黃證和陽黃證的科學內涵。
研究人員通過對黃疸病患者的尿樣信息進行代謝組學研究,通過一些模式識別分析,獲得了相關證型的潛在生物標志物,鑒定陽黃證相關標記物40個,陰黃證標記物49個,從代謝組學層面揭示黃疸病的發病機制。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人們對健康的重視,充分利用現代科學技術解讀中醫藥的現代內涵,也成為迫在眉睫的需求。后基因組時代出現的代謝組學是基于生物體系受刺激或擾動后,其代謝產物的變化或其隨時間的變化來研究該生物體代謝網絡在疾病和藥物作用下變化規律的科學,與中醫學的整體觀、系統觀和辨證論治思維方式不謀而合,與中醫學認識和解釋疾病的方法較為接近。
王喜軍認為,“證”作為中醫有別于現代醫學診療體系的突出特色,是機體對體內外各種環境變化和致病因素作出反應的一種功能狀態,其本質是機體失衡而致的代謝或其網絡的改變,機體體液內源性代謝成分的變化通過生物表型的變化而反映出來。代謝組學通過高度的分析技術,結合模式識別、專家系統等分析方法從整體上來探討生命活動在代謝層面的特征和規律,使代謝物含量變化與生物表型的改變建立直接關聯,能夠更準確地反映生物體系的狀態,揭示疾病發生發展的代謝機制,發現和篩選生物標志物,并能為進一步探索治療靶點提供重要信息。
中醫黃疸證現代解析獲得的相關證生物標志物,為闡釋中醫證候的生物學本質和病證治療提供了重要基礎數據。目前,該團隊還完成了肝郁脾虛證的生物標記物及代謝機制研究,研究成果發表在英國*學會《分析學家》雜志上。
從粗放邁向精細
“充分借助現代技術,采用代謝組學‘語言’對中醫藥的核心理論及中醫*的傳統思維方式和治療方法進行剖析和詮釋,可使中醫藥能夠更好地被現代社會所接受。”王喜軍說,“該項研究的思路可推廣至其他證候的相關研究。”
王喜軍認為,目前一部分人對中醫表示反對,主要是與西醫相比,傳統中醫藥缺少可測量的指標或數據,中醫藥中真正的有效成分難以檢測,中藥具體物質的作用不明確。
“而代謝組學通過對生物體內代謝物的整體組成進行分析,并尋找代謝物與生理病理變化的相對關系的研究方式,為解決傳統中醫藥從粗放邁入藥理學的精細化提供了新視角。”王喜軍說。
該團隊利用現代多維聯用技術,研究中藥口服后體內成分及其動態變化規律,闡明中藥成分的體內命運,同時利用代謝組學對整體代謝輪廓的描述來評價復雜性多元效應。
“結合到方劑及其配伍規律來說,我們認為可以zui大限度地從證候的整體效應變化深層面揭示方劑配伍意義。”王喜軍說,“整個思路的關鍵是發現標記物。”
中藥飲片或湯劑進入人體后,有效成分會變化或轉化,但zui終出現在血液中的成分將成為有效物質。因此,基于血液中移行成分的分析就非常關鍵,在血液中移行成分中查找標記物,并對其量進行分析,為衡量中藥材質量和中藥的有效性,臨床合理用藥以及藥物發現提供科學的依據。
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支持下,王喜軍團隊開展的“基于代謝組學的證候本質及方證相應研究”目前已建立了利用代謝組學研究證候及方劑效應的技術平臺,并提出了“中醫方證代謝組學”的概念、理論及研究方法,其主體思路和研究理念已發表在8月份的OMICS雜志上。
目前,該團隊正在進行心氣虛證、肝郁氣滯證、氣陰兩虛證、腎虛證等證候和相關方劑研究。
來源:科學時報
請輸入賬號
請輸入密碼
請輸驗證碼
以上信息由企業自行提供,信息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合法性由相關企業負責,環保在線對此不承擔任何保證責任。
溫馨提示:為規避購買風險,建議您在購買產品前務必確認供應商資質及產品質量。